计算机学院赴新疆开展“石榴籽·祖国行”暑期
社会实践纪实:天山雪映珠江潮数智火种照边疆

发布者:周小云    发布时间:2025-09-15    浏览次数:20

本站讯 84年前,林基路烈士在库车深情地表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84年后的9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新疆库车市热斯坦街道林基路社区的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石榴籽・智联心”数智乡村青春行实践团的师生们,正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826日至92日,计算机学院“石榴籽·智联心”数智乡村青春行实践团从广东跨越4000公里奔赴新疆,追寻“生于都斛、奉献新疆”的林基路烈士的足迹。

龟兹博物馆、林基路烈士纪念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 实践团的成员们以镜头为笔,以史料为墨,描绘出一幅壮丽画卷。他们分类拍摄高清素材、扫描展品、全文录入史料,系统采集影像、语音、手稿200余份,建成“林基路红色资源数字档案库”。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感受民俗魅力,共跳麦西来普

除了探寻林基路烈士红色印记,实践团的成员们还深入库车老街等地感受浓郁民族风情。艾德莱斯绸随风飘扬,烤馕香与石榴香交织在一起,让人陶醉其中。在库车老城,热斯坦街道林基路社区党支部书记一句“林县长家乡的人来了”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变得具象

傍晚,实践团剪辑制作的宣传视频及AI共创的林基路革命精神传承主题曲在库车老城热斯坦广场大屏上滚动播放,吸引了当地各民族逾百名同胞共跳麦西来普,共同汲取革命先烈带来的精神力量。

校地协同育人,共绘青春新篇

葡萄架下,十位维吾尔族老党员、老干部围坐开讲,回忆林基路修渠抗旱、办夜校、组歌咏队的燃情岁月。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以“一对一”访谈、“多对多”恳谈、“面对面”记录的方式,整理口述史1万余字,拍摄微纪录片3部。这些珍贵的资料,将成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和林基路烈士的重要史料

实践团还与库车团市委、侨联、教育局座谈,共同描绘“红色资源数字化、人工智能普及化、民族团结课程化”的育人新蓝图,精心打造跨越山海的“AI+思政课”。

在林基路小学,五年级学生阿依古丽对着平板轻声提问:“林基路叔叔,您当年为什么要在库车修水坝?”屏幕中的“数字人林基路”回答道:“为了让各族群众不再受旱涝之苦,也为了让大家相信共产党一定能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实践团将前期采集的史料训练成专属语料库,打造了AI林基路革命精神问答智能体。

此外,实践团师生还为小学二年级学生讲解结合AI技术生成的绘本《丹心自都斛,足迹遍天山》,介绍林基路烈士的家乡——南粤都斛,并带领孩子们体验作画过程。童稚的笔触与算法像素奇妙交融,画出了孩子们心中对祖国、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憧憬。

数智火种播撒边疆,青春力量绽放光芒

实践团按“文物—文献—影像”三轴归集,建成“林基路红色资源数字档案库”,依托数据库开发“林基路革命精神问答智能体”,同步嵌入“重走英雄路”小程序,实现“步数交互英雄路线、一键云游红色场馆、一语对话革命先辈”等功能,让用户在运动中感悟理想信念,在云端资料中了解风土人情。

据了解,实践团完成AI办公培训3场,覆盖120人次,开展思政及绘画课程6节,惠及学生260余人,收集手写留言卡百余份,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库车团市委对实践团由衷地表达了感谢:“广东高校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让00后、10后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创新范式。”实践团成员陈耿钊感慨地说:“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祖国边疆的美丽和繁荣,也让我感受到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我将把在这里的所学所感带回学校,传递给更多的同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边疆地区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计算机学院“石榴籽・智联心”数智乡村青春行实践团的此次新疆之行,是一次充满意义的实践之旅。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也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新疆库车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将更多的数智火种撒向边疆大地,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南北绽放得更加绚烂

撰稿:李琳 陶玲

摄影:陈耿钊 肖开提·卡地尔

初审:陶玲 陶红丽

复审:吴国庆

终审:陈哲